习大大关于坚定学问自信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
学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坚定学问自信,才能懂得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习大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学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学问兴国运兴,学问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学问自信,没有学问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学问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学问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习大大关于坚定学问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方法,运用历史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科学回答了如何认识学问自信的内涵来源、发展定位、坚定学问自信战略任务以及内部关系。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建设中,自觉学习运用这些理论引导新实践,对于坚定学问自信,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历史思维认识学问自信的内涵来源
学问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没有根据的自信就是自负,只有在历史中找到学问根源,清楚阐释学问内涵,学问自信才能有底气。习大大非常重视在历史中找寻学问根脉,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学问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用了“源自于”“熔铸于”“根植于”三个极富历史感的词汇,很好地阐释了大家的学问自信来自哪里,体现出秉持敬重与传承立场的大历史观,确立了以历史思维认识学问自信的内涵来源。
一是强调“扎根本土”。坚定中华优秀传统学问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学问作为学问源泉和自信根基。任何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学问必然有其强大本源,继承独特学问基因。中华传统学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一代代传承,已经孕育出具有中华烙印的独特学问基因。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学问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重要支撑,是最可靠最牢固的自信根基。坚定学问自信,就要扎根本土,深耕优秀传统学问,尤其在当今世界,各种学问相互激荡,更需要巩固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学问。习大大强调:“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学问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强调“扎根本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学问,是对历史传统的坚守,是对民族学问基因的传承,是中国学问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是坚定学问自信最坚实的根基。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引导,强调“社会主义”属性。坚定社会主义先进学问自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把社会主义先进学问作为学问建设发展方向。“社会主义”作为新中国的独特标识,已经为中国学问打上了深深烙印,在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问。习大大多次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学问”,“坚持社会主义先进学问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先进学问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孕育于新民主主义学问,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体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成就,始终立足于我国国情实际,不断吸取外来学问有益成果,坚持以改革创新作为前进动力,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肩扛着科学社会主义蓬勃发展大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代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最前沿。从这个意义上说,强调先进学问的“社会主义”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先进学问中的引导地位,既是学问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坚定学问自信的重要来源及动力。
三是强调“弘扬革命学问”。坚定革命学问自信,把革命学问作为我国学问发展的鲜明特色。革命学问是党和人民在漫长革命岁月中创造的特色学问,蕴含着无数先烈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彰显着无数志士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凝聚成激励中华儿女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好的营养剂,是理想信念教育最丰富的资源宝库。多重温大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习大大多次要求必须“继承革命学问”,要求全党“不要丧失革命精神”,“弘扬革命学问”。中国革命学问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属性为学问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蕴含的革命精神为今后革命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革命学问来自艰苦岁月,只有懂得昨天的苦,才能珍惜今天的甜;只有不断忆苦思甜,面对困难才能同甘共苦,中华民族才能苦尽甘来,迎来伟大复兴。
二、以整体思维认识学问自信的发展定位
学问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问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在新时代对外交往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着影响全局的重大作用。习大大多次阐述坚定学问自信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把坚定学问自信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局中,进行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实现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学问外交在新时代对外交往中的积极作用,确立了以整体思维认识学问自信的发展定位。
一是强调“学问复兴”。把学问自信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定位。学问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只有学问生生不息、强势崛起,才能使民族在世界舞台充满生命力。学问复兴也是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学问力是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深厚持久的实力,拥有强大的学问软实力、响亮的“话语权”、广受欢迎的学问产品,才能使民族在世界上始终保持高度存在感。学问复兴还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表现,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崛起,往往伴随这个民族学问在世界学问舞台获得主导权。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实现学问复兴。坚定学问自信,对于提高学问软实力、实现学问复兴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作用。文运强,国运盛。在大家大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学问力量的强力助推。“每到重大历史关头,学问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习大大是将学问自信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布局中进行思考,强调“学问复兴”在整体发展中的定位,是对学问发展作用认识的提升,体现了对学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整体思考。
二是强调“学问战略”。把学问自信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整体战略布局中定位。我国很早就把学问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去思考,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当前信息网络时代,学问入侵方式错综复杂,各种错误思潮种类繁多。对此,我国在学问产业、学问传承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习大大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把学问自信与“三个自信”并列,形成了“四个自信”的命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把“四个自信”同“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学问自信。把学问自信深层纳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整合到今后治国理政整体布局中。强调“学问战略”这一重要发展定位,是对学问建设工作认识的提升,是国家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体现了学问发展不断提升的重要性及影响全局的整体作用。
三是强调“学问外交”。把学问自信放在新时代国家外交战略布局中定位。对外交往需要中国学问的强大感召力,比如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都离不开中国学问。学问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既是软实力,又是沟通桥梁,共同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增光添彩。习大大谈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蕴含着中国学问“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理念。新时代外交工作,就是要更多地传递中国学问元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是当前国家外交的现实需要,也是坚定学问自信的内在要求。强调“学问外交”这一重要发展定位,体现了学问软实力在新时代外交整体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以辩证思维认识坚定学问自信的战略任务
习大大着眼于中国学问发展实际,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学问发展宗旨,在众多工作中紧抓坚定价值观自信这一重点,把坚定学问自信作为长远战略性任务。其中蕴含了重点论、矛盾论、发展思维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以辩证思维认识引导坚定学问自信战略任务。
一是强调“人民为中心”。发展什么样的学问?为谁服务的学问?体现什么性质的学问?这是坚定学问自信必须清楚的问题,搞不清这个问题,就不容易认清坚定学问自信的主体。在任何时代,学问发展的主体都是人民,坚定学问自信,就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学问需求,做到学问源于人民,人民创造学问,努力在工作中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坚定学问自信,一方面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学问需求。习大大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学问发展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矛盾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为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方向;另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学问走向世界。“文艺工编辑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坚定学问自信的重要价值旨归,是以人为本、学问惠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强调“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要求,体现了学问发展与民生学问需求的高度统一,是坚定学问自信的战略出发点。
二是强调“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是学问自信的核心,是学问自信中最宝贵的部分。坚定价值观自信,一方面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反映最广大人民普遍认同的共同价值,是加强民族团结、社会凝心聚力的稳定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价值观自信的基础。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实现大家的价值追求,不断树立价值观自信。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从“凝心聚力”到“固本培元”,从“不忘初心”到“红船精神”,都是对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价值观自信的深入践行,既可以使全体党员“洗心”,更可以让全体人民安心,始终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可以说,强调“价值观自信”,是坚定学问自信的重点与难点,应当把这种意识贯穿始终。
三是强调“长期事业”。学问发展和民族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学问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坚定学问自信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任务、战略举措,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坚定学问自信战略任务。建设先进学问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要用战略眼光,强化学问发展的长远理念,即使未来实现了学问建设的现代化目标,也要继续坚定学问自信,把社会主义学问事业推向更高层次,树立更高层次学问追求,不断满足人民更高的学问需求。只有保持对高尚品德的不断追求,保持对理想信念的固执向往,中华民族才会始终拥有活力,永远充满希翼。把坚定学问自信确立为没有完成时的长期事业,保持永远进行时的高度关注,符合学问事业发展规律,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建设发展要求。
四、以系统思维辩证认识坚定学问自信的内在关系
坚定学问自信是一项复杂工程,要以系统思维辩证认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统筹思考两个层面问题:一是理念层面,系统思考学问自信、“三个自信”、学问传承、学问创新、学问批判、学问自觉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实践层面,系统思考学问事业、学问产业、一元与多样、本土与世界等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是学问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辩证统一。学问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居于基础地位,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学问价值支撑,彼此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习大大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学问自信。学问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学问自信是在“三个自信”基础上,必然要提出的第四个自信,道路定方向,理论是指南,制度是保障,而三者都根植于中华学问,学问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习大大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学问,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学问和社会主义先进学问,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学问自信可以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更深厚的价值共识和学问认同。因此,在坚定学问自信中,要始终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宣传阐释,用学问的独特力量筑牢自信基石。
二是学问自信与学问自觉有机结合。先有学问高度觉醒,才有学问踏实自信。习大大指出:“增强学问自觉和学问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学问自觉,是指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学问的发展过程、特征规律和未来趋势的清醒认识,也是对世界各国学问交流交融交锋的正确认识,更是在新时代勇于开启学问改革创新的责任担当。坚定学问自信,必须增强学问自觉。一方面,学问自觉是学问自信的基础前提。对学问自觉的忽视,容易使学问自信陷入学问自卑与学问自负两种误区;另一方面,学问自信是学问自觉的目标与担当。学问自觉的高度发展,最终就是要确立学问自信,充分的学问自信可以激发和深化学问自觉。面对当前学问建设的新问题,大家既要提升对自身学问的理解和认知,避免盲目复旧,更要提高主动维护国家学问安全的思想意识,警惕盲目西化。
三是学问建设与学问批判有机统一。坚定学问自信不是抛开历史传统的新学问建构,更不是拒绝批判的历史复古,而是在推进学问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新时代精神进行批判,通过对各种学问垃圾、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抵制和批判,进而更好地推进学问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问自信。习大大在强调重视学问建设的同时,对待学问批判态度鲜明,比如他要求“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大阳城集团8722am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善于区分精华与糟粕,正确理解现象与本质,合理认识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建设中敢于扬弃批判,在批判中善于总结建设。
四是学问传承与学问创新齐驱并进。学问发展是一个不断传承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必须辩证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学问,进而推进当前社会主义先进学问创新发展,对传统学问的传承与扬弃,对革命学问的弘扬与反思,对社会主义先进学问的创新与探索,都是学问建设的必然使命。中国传统学问内容丰富,有精华也有糟粕,传承中国传统学问,必然要结合时代特征,弃除消极陋习,传承积极理念。一方面要扬弃继承,另一方面要坚持“两创”方针,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守住学问根脉,传承学问基因,善于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学问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才能使旧面貌换发新青春,使传统学问更好地承载和弘扬新时代价值。
五是学问事业和学问产业共同驱动。推进学问事业和学问产业发展集中代表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前者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后者主要依靠市场驱动,具有明确的经营性特点。如何更好地推动两者平衡发展,一直是社会主义学问建设的重要问题。鼓励学问产业自由健康发展,是保证高质量学问产品呈现的基础,但学问产业发展过于自由,学问产品就会更多呈现出市场性,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因此,应深入挖掘学问产品的价值内涵,承载起更多中华优秀传统学问理念,呈现出更多革命学问及社会主义先进学问特质。习大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学问事业和学问产业发展,必须“深化学问体制改革,完善学问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这是新时代大家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建设工作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当前,推动学问事业和学问产业共同发展,核心工作是改革创新。只有围绕解放和发展学问生产力,不断深化学问体制改革,破解学问发展难题,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学问持续发展。
六是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相辅相成。坚定学问自信必须处理好“一元”与“多样”的关系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各种学问交流交融交锋不断加深,尤其在新媒体背景下,面对各种不良思潮及外来学问的影响和冲击,大家更要强调学问发展中“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相辅相成。习大大从多个角度论述过这个问题,他强调一方面要加强一元主导,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筑牢共同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包容学问多样性”“敬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这就要求大家面对多样化的思想学问格局,在坚定学问自信中,坚持马列主义、毛爷爷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地位,坚持党的正确引导方针,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包容多样学问发展,敬重世界多元学问,注重学问产品多样性,“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问需求。
七是扎根本土与海纳世界兼容并蓄。学问发展先要扎根本土,筑牢学问根本,把握学问的灵魂。一旦丧失根本,就会隔断学问命脉,丢失学问特质。中华优秀传统学问、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千锤百炼的革命精神,就是当前我国学问的根,是学问长远发展的定海神针。同时,对待外来学问的态度,显现着国家学问自信的程度,学问发展永远离不开对优秀外来学问的吸取融合。习大大强调,大家既要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学问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又“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的开放性,防止封闭僵化,才能启迪思路,广开视野,主动对话,真正促进自身学问发展。同时,在对外学问交流中要特别注意辩证取舍,提升辨别能力,防止盲目崇拜,全盘皆收。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培养“转化再造,为我所用”的能力,让“物理学习”变成“化学反应”,由量变尽快转为质变。
上一篇: 党内政治学问的引导思想和学问源泉
下一篇: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